分享好友 香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香道明人居家生活中的茶与香

2016-03-09 16:4924720
 
明人居家的品茗生活,常与他事配合,以增雅趣。品茶生活配合焚香,可令身心静穆,心神集中,或是从事诗文书画,可具陶冶心性的功用,或与文房清玩。书斋清供等相伴随,则力拓自然,情趣横增,以茶助兴或以此助茶兴,有相辅相成之功效。
 
 
除了书画方面,有时可举办居家茶会,邀集诸友聊吟以助茶兴,以托其幽闲之迹而忘不遇之怀。或是独居时:
箕踞斑竹林中,徒倚青石几上,所有道笈、梵书,或校雠四五字,或参讽一两章。茶不甚精,壶亦不燥;香不甚良,灰亦不死。短琴无曲而有弦,长歌无腔而有音。激气发于林樾,好风送之水涯:若非羲皇以上,定亦嵇、阮兄弟之间。
读书、校雠时,有茶相伴,更具风雅。而香与茶的配合,在居家先适生活中更常焦孟不离。
 
 
香在居家生活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与茶相抗衡。在文人的居家书斋生活中,常焚香读书,因为“未残炉热,香雾隐隐远帘,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而且在“早晨焚香一炷,清烟飘翻,顿令尘心散去,灵心熏开,书斋中不可无此意味。
 
 
总的来说,其功能是:一则香的清芬可以驱除家居秽气,增添居者的清芳气息;二则香可醒神,以利读书著作,且可沉淀心绪,脱俗入雅,对于辟居山野之人,更是不可或缺。;三则可以作为计时的工具,点香限时,以香燃书作为完成作业的时限。
焚香除了具有实用性,亦有可供品赏的美感作用。在眼观的美感上,将香插入装有炉灰之铜炉内点燃,观其香雾燃烧,搭配古亚之铜炉,两者相得益彰。
 
 
另外在嗅觉的品赏上,文人在居家生活中,总爱品香,虽可品花香、草香或果香等生香,但不如焚香方便。
 
 
 
如乐纯所云:“余辟爱香,得一香花香艸(草),輙植斋头,爱而不见,踌躇终日。孰若焚清香一炷,满室如春。” 而香的雅趣与茶相近,故而焚香伴茶之风也由此展开。明代江浙一带首开此风,始有香茗之称,香事焚之香,茗是茶,把香与茗结合在一起,无疑增添茶之馨气。有谓:
品茶最是清事,若无好香在炉,遂乏一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韵,若无名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是故,茶香两相为用,缺一不可,飨清福者能有几人。王佛大常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余谓日不饮茶,不独形神不亲,且语言亦觉无味矣。幽竹山窗,鸟啼花落,独坐展书,新茶初熟,鼻观生香,睡魔顿却,此乐正索解人不得也。
 
 
茶与香皆能破倦提神,在两相契合的清气缭绕下,使生活能成“幽趣”,亦有“逸”。《长物志》中载有“香茗”之功用: 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徳,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窓搨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逺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牕,饭余散歩,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语蓬牕,长啸空楼,冰弦戞指,可以佐欢觧渇。品之最优者,以沉香岕茶为首,第焚煮有法,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
“香”、“茗”的功用相似,皆具清心畅怀的作用,在居家生活中是不可缺之物。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妙吉祥香道博物馆免费开放展示香道史料和实物遗存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位于海沧区青礁村的妙吉祥香道博物馆日前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各种香道史料和实物遗存,以

0评论2022-07-29165

沉香越千年,漫谈海南香道文化
雅格调的象征,也是庙堂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角色。香,从精神层面浸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诸香之中,以沉香最负盛名,位居沉檀龙

0评论2022-07-07157

广西桂香品牌百年老字号“世德堂”香道课程高级研学班在南宁举办
本网讯:广西桂香品牌研学活动,暨百年老字号世德堂香道课程高级班研学活动在南宁举办,高级制香师,世德堂香学创始人:李相亲自

0评论2022-07-07180

喜讯丨深圳香遇Hotel&SPA正式启航
香启幽眠回遇本真深圳香遇HotelSPA6月24日正式启航职场内卷,内心焦虑地辗转反侧身心疲惫都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释放所有的情绪万

0评论2022-06-30140

木之森香学堂亮相厦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11日,厦门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湖里区惠和石文化园隆重举行。木之森香学堂作为厦门市香文化传播品牌受邀参加此次

0评论2022-06-24208

感受宋式熏香 制作驱蚊香囊 体验苏式夏至独特韵味
从体验宋式隔火熏香,到自己动手制作驱蚊香囊,昨天是夏至,在中国花卉植物园花王居内举办的夏至荷香雅集,吸引众多爱好香道的市

0评论2022-06-24177

宁海开展学有礼课堂——香礼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祭祀礼等等。而根植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礼

0评论2022-06-24132

美丽乡村 “香”约世界 2022年广州国际文化交流系列首期活动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弘扬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昨日,3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菲律宾等国家的

0评论2022-06-1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