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香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古人范儿香道生活

2016-05-25 13:0316490
 
宋明一大雅
 
 
沉香在文化中实属大端。宋明士人以焚香为常事,燕居而求幽玄霞举,沉香是不可或缺之物。既有刘克庄所谓“沉水一铢消永昼,蠹书数叶伴残更”,更 有曾几《东轩小室即事五首》之五:“有客过丈室,呼儿具炉薰。清谈似微馥,妙处渠应闻。沉水已成烬,博山尚停云。斯须客辞去,趺坐对余芬。”他焚沉香以待 客,对坐清谈,缕缕青烟,正如佛家所说之鼻观香严,妙处如清渠之缓缓送源头活水来,客去,跏趺坐独对余芬,写尽宋人理学士子出尘的高迈。
 
所谓沉香是香中最贵最上品,这大概是今人的分别尤甚。古人用香,重视的是整体之香的品质,因此沉香虽然最佳,但也不出香的世界。朱熹《香界》诗 云:“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香,一炷 烟起,似可上达天听,灵犀借此一点通,坐卧但向此中求。
 
  最著名的是陈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 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就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这首诗把香的品性都写透了,好一个“世呈有过现,熏性无变 迁”,可谓香之成“道”的“最佳作文”。
  宋明是传统文化的一大高峰,以沉香为首的香文化在此时风靡朝野,使得焚香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四般雅事”。
 
 
 
 
佛借沉香以传道
 
 
佛教非常重视香,香在佛法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妙用,佛经开卷通常由“炉香赞”起首: “炉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而沉香,更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佛之教导,也曾借沉香以传道。
 
沉香木质坚硬,是雕刻佛像和念珠的上等材料,经得起岁月,更垂不朽,沉香粉可制成上等线香与盘香,香气氤氲,使人静心。佛经中常提及沉香,《楞严经》之香严童子,以鼻闻水沉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证阿罗汉 果位。《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中,描写广大不可思议之香供养:“百万亿黑沉水香,普薰十方,百万亿不可思议众杂妙香,普薰十方一切佛刹……”,卷第二十 三中有:“尔时,兜率天王为如来敷置座已,心生尊重,与十万亿阿僧祇兜率天子奉迎如来;以清净心,雨阿僧祇色华云,雨不思议色香云,雨种种色鬘云,雨广大 清净栴檀云,雨无量种种盖云,雨细妙天衣云,雨无边众妙宝云,雨天庄严具云,雨无量种种烧香云,雨一切栴檀沉水坚固末香云。”沉香在佛法中有无量妙用,观 沉香之形成,也俨然是一位修行中经历重重考验,炼金砂而成真金的历程。
 
  当然,佛之香,意蕴深广无量。中国佛教寺院之佛前蒲团上常书有四字,曰“戒定真香”,提醒人们烧香拜佛虽是修心辅助,但每人心中戒定的品德才是修心的目的,戒定之香,所谓“不为风摇,不为雨藏”,也是禅的意味,是平等无碍之真香。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妙吉祥香道博物馆免费开放展示香道史料和实物遗存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位于海沧区青礁村的妙吉祥香道博物馆日前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各种香道史料和实物遗存,以

0评论2022-07-29165

沉香越千年,漫谈海南香道文化
雅格调的象征,也是庙堂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角色。香,从精神层面浸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诸香之中,以沉香最负盛名,位居沉檀龙

0评论2022-07-07157

广西桂香品牌百年老字号“世德堂”香道课程高级研学班在南宁举办
本网讯:广西桂香品牌研学活动,暨百年老字号世德堂香道课程高级班研学活动在南宁举办,高级制香师,世德堂香学创始人:李相亲自

0评论2022-07-07180

喜讯丨深圳香遇Hotel&SPA正式启航
香启幽眠回遇本真深圳香遇HotelSPA6月24日正式启航职场内卷,内心焦虑地辗转反侧身心疲惫都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释放所有的情绪万

0评论2022-06-30140

木之森香学堂亮相厦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11日,厦门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湖里区惠和石文化园隆重举行。木之森香学堂作为厦门市香文化传播品牌受邀参加此次

0评论2022-06-24208

感受宋式熏香 制作驱蚊香囊 体验苏式夏至独特韵味
从体验宋式隔火熏香,到自己动手制作驱蚊香囊,昨天是夏至,在中国花卉植物园花王居内举办的夏至荷香雅集,吸引众多爱好香道的市

0评论2022-06-24177

宁海开展学有礼课堂——香礼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祭祀礼等等。而根植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礼

0评论2022-06-24132

美丽乡村 “香”约世界 2022年广州国际文化交流系列首期活动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弘扬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昨日,3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菲律宾等国家的

0评论2022-06-1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