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香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香道与茶道

2016-07-25 13:5013260
 
焚香、品茗、挂画、插花,是中国古时文人的“四般闲事”,以闲养心,通过雅致之趣颐养情志、修身养性。
 
其中的“香”与“茶”均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吸收了日月精华,深得自然的秉性。这恰恰与古人追求清净淡泊的心性相吻合,尤其在焚香啜茗的过程中更能体会这一韵味。因此香与茶的结合备受古人的推崇,无论在一丝不苟的茶道仪式中,或者在随心所欲的品茶时,都能见到“名香与香茗”相伴的身影。
 
不论禅茶十二道、或是平日的茶道仪式演示中,焚香都是第一道程序。
 
从禅茶的角度看,焚香是表达茶人对茶的尊重、对茶圣的恭敬与感念、对茶器茶席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禅的感悟。
 
而平日的茶道仪式里,焚香即起到了“除妄念”的作用,通过收敛心性,缓和气息,平心静气,使表演者及观赏者都能进入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袅袅的轻烟与似有还无的香气也能为茶室的环境营造一种肃穆的气氛。在这样内境与外境相契合的状态下,在一丝不苟的仪式中,泡茶者自然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追求,品茗者亦能通过品味每一款茶,品味人生中的苦涩甘甜种种不同滋味。
 
而随心所欲的心性,更是茶人津津乐道的态度,品茶同焚香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项,抛开仪式与拘束,以茶会友或独品觅神、对品觅趣是一种闲适的追求,让甘露在齿颊留芳,心性在幽袅中舒卷,品茶之真香,领略大自然的清明与空灵,澄心净虑;品香即观形、嗅气,看香氤氲时聚时散,时开时合,静如山丛,动若流云,曼妙如是。
 
 
茶与香,可以归之为一个字:“味”。而茶道与香道的异曲同工之处,则均属“味道”。
 
茶以口入身,身心同受,香以鼻入身,达身体经络。两者相伴,相得益彰之余又显得妙趣横生,既符合于道,又安养于心,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此即为“焚香啜茗”完美的契合。
 
茶之为物,采自高山云雾中,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水冲泡。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茶不但有对多类疾病具有治疗的功效,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而古人的一杯茶更多包含的是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与智。
 
传统的熏香,同样采于深山,以馨悦的香气为使者,适时熏燃,能够改善空气、防疫、安神养心。
 
沉香的养生作用是针对身心同时进行的,它首先通过香的药性清除体内的浊气,使心灵的光芒由此得以释放,心灵得到滋养,心态平和、不急不燥,又能反过来调理身体。并且香品中某些药性具有扶正祛邪、助长正气的作用,使心灵的力量不断增强,这样通过身心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香之为物,在古人的思想中是文人雅士对沉香附以情思而生的创造,一缕意韵悠长的轻烟,携带文人雅士思想中那深邃的、轻盈的,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和感悟,它超越了馨香的实用功能,从古延绵至今香气不息。
 
泡上茶,焚上香,看着蒸汽腾空,冉冉而上,茶香四溢,馨香幽淡,沁人心脾,慢啜细饮,但觉齿颊留芳,妙趣横生;而香烟袅袅,缭绕周周,此情此景胜绝,亦奇绝。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妙吉祥香道博物馆免费开放展示香道史料和实物遗存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位于海沧区青礁村的妙吉祥香道博物馆日前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主要展示各种香道史料和实物遗存,以

0评论2022-07-29165

沉香越千年,漫谈海南香道文化
雅格调的象征,也是庙堂祭祀礼仪活动的重要角色。香,从精神层面浸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诸香之中,以沉香最负盛名,位居沉檀龙

0评论2022-07-07157

广西桂香品牌百年老字号“世德堂”香道课程高级研学班在南宁举办
本网讯:广西桂香品牌研学活动,暨百年老字号世德堂香道课程高级班研学活动在南宁举办,高级制香师,世德堂香学创始人:李相亲自

0评论2022-07-07180

喜讯丨深圳香遇Hotel&SPA正式启航
香启幽眠回遇本真深圳香遇HotelSPA6月24日正式启航职场内卷,内心焦虑地辗转反侧身心疲惫都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释放所有的情绪万

0评论2022-06-30140

木之森香学堂亮相厦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11日,厦门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湖里区惠和石文化园隆重举行。木之森香学堂作为厦门市香文化传播品牌受邀参加此次

0评论2022-06-24208

感受宋式熏香 制作驱蚊香囊 体验苏式夏至独特韵味
从体验宋式隔火熏香,到自己动手制作驱蚊香囊,昨天是夏至,在中国花卉植物园花王居内举办的夏至荷香雅集,吸引众多爱好香道的市

0评论2022-06-24177

宁海开展学有礼课堂——香礼
 礼在传统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祭祀礼等等。而根植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礼

0评论2022-06-24132

美丽乡村 “香”约世界 2022年广州国际文化交流系列首期活动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弘扬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昨日,3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菲律宾等国家的

0评论2022-06-1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