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香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香道文化的历史

2017-07-11 15:3421190
 
香道文化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鎏金竹节熏炉,远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
 
 
 
香道文化始于远古,鼎盛于宋元,在宋元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普通百姓也将香视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环持香陪伴左右;文人雅士更是呼朋唤友,共同品香。
 
 
 
古代文人有言:“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几千年来的缕缕馨香,始终像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灵。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千古名作《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百无聊赖,熏香消愁。又是重阳佳节了,对比之前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更显凄凉。寥寥数句,在缕缕青烟的半遮半掩中,把一个闺中少妇思夫的愁绪含蓄地表露出来。
 
 
 
明代画作《千秋绝艳》也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香几前,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想必除了她在此刻的忧郁和慵懒之余,心里一定牵挂着她远赴京城赶考的白衣书生张拱。
 
 
 
  传统香道文化以熏香、焚香的形式让人心静而养性,查检内心的自我世界,反思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与矛盾,以求得物我两相宜、天人合一的意境。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香界》写道:“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可见,香道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品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人也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宋代道士王重阳在《咏烧香》中说道:“身是香炉,心是香子,香烟一性分明是。”温炉馨香、青烟翠雾之中,不知引发了多少灵感,燃烧了多少热情,平息了多少怒火,带去了多少祝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香道入门要了解的事儿
香界 朱熹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

0评论2018-01-11289

香道 | 素手焚香听禅意,清风明月不惊心
《香界》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

0评论2018-01-111312

你不知道的香道高手 白居易
2017年岁末大作《妖猫传》再次将众人的眼光聚集到黄轩。在这部陈凯歌导演心心念念的盛唐情节大剧中,他给大家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

0评论2018-01-021798

传统文化的一缕幽香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

0评论2018-01-022221

能量‖ 茶道与香道的融合
品香炉的传递甚为讲究,由上一位闻香者用左手传至下一位的右手,下一位右手接过闻香三次后,再用左手传于再下一位的右手,这种古

0评论2018-01-021800

茶道、花道、香道:三雅道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三雅道;茶道协和,花道养心,香道静心,所以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茶 道--如果说武士道代表了死的艺

0评论2018-01-021547

香道,一炉心香,是一份心灵的纯净
在「三雅道」里,茶道协和,花道养心,香道静心。 「香道」总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味,兴致来时,打开香炉,不仅能让房间芳香四溢

0评论2017-12-291455

微复古
三香三沉香博物馆三香三沉香博物馆品香雅事中国香道之标准 原创等你点蓝字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图片][图片]沉香,终归说来,就是自

0评论2017-12-262184

资深香道玩家 苏轼

0评论2017-12-261440